古人荀子学习观——《劝学》

本文最后更新于:2 年前

前言:学习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中无法避免的一件事。主张“性恶论”的荀子尤其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。由此,我们来探讨一下《劝学》。

①选自《荀子集解》卷一(中华书局1988年版)。有删节。荀子(约前313—前238),名况,字卿,赵国人,战国末期思想家。

原文:

①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

②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

③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

④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

译文:

①有学问和修养的人说:学习不可以停止。

②靛青从蓝草中取得,却比蓝草颜色深;冰是水形成的,却比水更寒冷。木头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,用火烘烤木材使它弯曲成车轮,它的弯曲程度合乎圆规。即使又晒干了,不再挺直的原因是火让它这样的。所以木头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,金属制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,有学问和修养的人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、省察,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。

③我曾经整天的思考,不如片刻所学到的东西;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,不如登上高处后广博的看。登上高处后招手,手臂没有加长,但是人在远处都看得见;顺着风呼喊,声音没有变得宏大,而别人听得更清楚了。借车子的人,不一定善于奔走,却能到达千里之外;借船的人,不一定善于游水,却能横渡江河。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,只是善于借助各种客观条件。

④泥土累积成山,风和雨在这里兴起;水累积成深渊,蛟龙在这里生存;善良累积成品德,非凡的智慧自然就有了,圣人的心怀也具备了。所以不一步步的累积,就无从到达千里;不将小溪流累积起来,就无法形成江河和大海。骏马跳一次,不能达到十步;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,它的功效来源走个不停。雕刻如果半途而废的话,连朽木都不会折;如果不停的雕刻,金石都能雕刻。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,却能向上吃到泥土,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,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。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,如果没有蛇和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,这是因为用心急躁。


题解:劝学是鼓励学习的意思。那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?

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学思想家。他在有生之年提出了“人性恶”的观点。他认为人性本恶,但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变恶为善。

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,说说《劝学》中哪些仍值得借鉴,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?

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人们,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来学习。

学习要有恒心。

我们要把道德作为行为的准则。
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